温州人研究

袁亚平:建温商博物馆 传承温州精神

作者:wzrwzu 来源: 日期:2014-11-24 阅读:
 

人民日报浙江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世上温州人》,为首部全景式展示温州的文学作品。作家出版社出版《袁亚平文集》十四卷精装本,已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其作品多次获全国、省级文学奖项。

  温州乡亲:
  上世纪60年代初,我父亲在温州军分区扛着杠和星的肩章,我母亲在温州港务局工作。港务局食堂一层大瓦顶,长形的空间里立着一张张方桌,犹如一个大车间。出于战备防空,墙壁整排堆着沙袋,木框玻璃窗上,每块玻璃都用白纸条贴成“X”。午后没人,透过木栅栏,可见厨房后面的小天井一角,堆着胡萝卜。我刚好看到,有两个胆大的男孩,爬过木栅栏,拿了几根胡萝卜,偷吃。
  我家就住在望江路,那是港务局的楼房,一楼是大仓库,堆满待运的货物,高叠如山的麻袋,时常散发出中药材的气味。靠边狭窄的木楼梯,踏上去嘎吱作响。到三楼,住户皆木门,木板壁。
  我家房间的板壁上,贴了一张国画《卖炭翁》,一老汉两鬓苍苍十指黑,薄衣在身,牵一挂牛车,艰辛地行走在雪地上。这是我大哥①画的。我大哥当时在温五中读书,后来成为著名画家、西泠印社社员。我幼时见此画,上学后才读到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对劳苦大众的悲悯情怀,由此渗透心中。
  从我家推窗往西望去,就是“瓯江蓬莱”江心屿,东西双塔,屹立于孤屿,遥相呼应。尤为东塔,顶上长出一株郁郁古树。虚实一体,仙凡一身,实乃苍天雅意。
  江心屿,有说列中国四大名胜孤屿之首。这千年双塔,见证了多少历史的潮汐起落?这东西长、南北狭的孤屿,流传着历代著名诗人的诗章。人们吟咏着,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唐诗人李白的“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唐诗人杜甫的“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唐诗人孟浩然的“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我离开那座木楼梯木门木板壁的老楼房,已经五十多年了。那座老楼房,也早已拆迁了。
  今年春天,我大哥专门陪着八旬老母亲,去寻访旧迹。那一片全是高楼大厦,唯有一个路牌,依稀识得旧时光。然而,孩童时就印在心中的文化印痕,无论岁月的流水如何磨蚀,都无法抹去。
  温州是我的家乡,我对温州有着深深的眷恋。温州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驱者,是中国和世界瞩目的地方。
  幸运的是,1978年9月,我开始了记者生涯。就在同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可以说,我以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当我以人民日报记者的视角观察温州时,充满了特殊的感情。温州以先锋姿势,领先于我国。温州的改革和创新,给人们诸多启示。
  温州市委领导说,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凭借勤劳智慧,凭借创业创新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培育了实力强大的温商群体。“温州模式”是孕育温商的沃土,温商是“温州模式”的精华。看贡献,温商提高了温州知名度,温商扩大了温州美誉度;看地位,温商是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温州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看责任,家乡遇到困难、面临挑战,迫切需要温商鼎力相助;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离不开温商齐心协力。
  如今,温州正迎来转型发展、赶超发展的关键期。温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创造条件,真诚欢迎温商回归,有空间,有平台,有项目,有先机,有环境,有政策。真正让回乡投资的温商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乡亲面前有荣光。这些举措,值得称道。
  我作为在外的温州人,作为文化工作者,更愿意从文化的层面,寻求独特的文化载体和长久的文化记忆。
  我有一个建议,规划建设温商文化综合体。其核心为温商博物馆,并有一系列配套设施。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是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欣赏,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
  温商博物馆,以此定义为立身之本。换句话说,就是以国际标准、世界眼光、人类情怀为建馆的根本。
  温商博物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当今的人们要了解温州,首先要到温商博物馆。后代的人们要了解温州历史,也要到温商博物馆。正如我们到法国巴黎,必定要去卢浮宫。其文化遗产,属于法国,更属于全人类。
  温商博物馆,以特定主题汇集各种文化物质体,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空间场域,具有记载历史信息、商务特色、文化育人等功能。具体来说,既有温州经商的历史,更有温商遍布世界的成就。设立市内十一个县(市、区)的专馆,国内地级市以上的各地温州商会专馆,海外以温商为主的侨团商会专馆。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和事件,需专题陈列。
  1982年5月,乐清柳市“八大王”②有的被关押,有的逃往他乡。“八大王事件”举国闻名,一度压得温州民营企业抬不起头。1984年3月,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深感,“八大王案不翻,温州经济搞活无望。”全案复查之后,法院合议庭经过多次争论认为:“八大王”案应该立即平反,无罪释放。温州市委郑重宣布为“八大王”平反,希望各级党政领导,勇于清“左”,坚持务实,敢于创新,让党的富民政策在温州大地开花结果。
  “八大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个体户的代表,在他们身后,涌现出了新一代的温州商人、中国商人。对于先行者,人们不应忘记。惜“八大王”中逝者已逝,健在者亦有不同境况。应录音录像,拍摄专题片,作为温商博物馆的重要内容。
  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是许多温商心中的渴望。温商博物馆无疑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
  当然,还有一种超越衣锦还乡的高尚情操,便是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于《相州昼锦堂记》中所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温商文化综合体以温商博物馆为核心,不只是静态的展出,更有动态的流程。一系列配套的文化设施,都是互动的,参与性的。同时,运用数字模拟、多媒体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有演播厅,学术报告厅,5D电影院,永嘉昆剧、瓯剧等剧场,温州鼓词等曲艺馆,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十字花边绣、米塑等传统美术演示馆;有诗词吟咏馆、书画摄影讲习所、温州话体验馆;有温州名牌展示厅、精品屋、商务洽谈室、会议室;有触摸屏、电脑室、想象工作室、智力测验室;还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学习班、训练营等。
  一名外地温州商会会长说,像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年轻的时候从温州走出去闯天下的,骨子里对温州的地域文化有很深的依恋。所以我们的事业始终希望回归“温州总部”。但是,温州有关部门还要注重对我们下一代人进行感情培养。因为很多在外温州人的“富二代”,他们是在当地出生的,对温州不了解。希望温州有关部门能多提供机会,组织这些“富二代”多回家乡看看,多传递一些温州人传统的经商理念、吃苦耐劳等精神给他们,让他们继续发扬光大。
   是的,温州精神不仅我们这一代具有,而且需要代代相传。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会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伴随着人的一生,进而积淀为文化记忆。
  温州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文化心理结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象征。温州人讲义气,重感情,更重民族大义。以温商文化综合体为载体,把温州人富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传递到世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一座城市的美好,不但在于它能够带给人们今天的温暖,更在于能够留给人们关于昨天的记忆和对于明天的憧憬,让人们不断寻找与回归精神故乡。我们有理由相信温州这座创造奇迹的城市。
  祝愿家乡温州,如雁荡奇峰卓然于世,似瓯江潮水越涨越高!

联系我们


地址: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北校区信息楼B210

邮编:325035

电话:0577-86689005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