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研究

温州鹿城最高峰龙娘山,作为温州人总要去一次!

作者:郑明晓 来源: 腾讯网 日期:2019-10-14 阅读:

温州地区各县区的最高峰,我去过泰顺的白云尖,瑞安的金鸡山,乐清的百岗尖,鹿城的龙娘山,龙湾区的大罗山,与超千米海的白云尖、金鸡山、百岗尖比,大罗山、龙娘山的海拨算是低了,大罗山海拨706.9米,汽车可通顶,龙娘山海拨858米,汽车虽不能通顶,也能开到半山腰的石垟村,登顶也不甚辛苦。

其实在温州各县区的这些最高峰中,我谋面最早的却是龙娘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龙娘山下的小学附中念过一年书,那时家租住在上埠头村,每天上下学来回都从龙娘山下过,中午自带米在藤桥中学蒸饭吃,我班上的同学有好几位是石垟村的,他们住校,说是住校,其实是由学校联系寄宿在学校邻村的村民家,他们周日下午下山,周六中午吃过午饭上山回家。

石垟村的同学,我印象深的有仨,一位瘦高个,一位瘦小个,一位中等偏瘦,也许是长期走山路的缘故,他们的耐力都很好,善于长跑,最瘦小的那位,在区运动会上取得3000米冠军,速度快得比亚军快了不止一圈。

我们学校只有初中一年级,与别的学校高年级同场竞赛,在年龄上吃亏。后来,父亲又从藤桥渡槽工地调到郭溪翻水站洞口,开始时与一位要好的同学还互有通信,后来时间长了,也断了联系。

龙娘山最初的印象,是每到深冬,山尖常覆盖着一层洁白的山雪,情形有点象唐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意境,当然了,那时我还不会背这首诗。

三十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着户外群登上了龙娘山。

我们坐车过天长岭隧道到藤桥界,车过处已非三十年前的模样,原来这一带,村村清一色的石头瓦屋,稻田连着村庄,戍浦江两岸低洼地到处是水竹。而现满目是钢筋混泥土房屋,已经看不到成片的田野了。

正在思忖间,汽车已经进入往石垟村的盘山公路,我原以为,到石垟村要徒步,这样可以抓紧时间抽空到我读过一年书的那所母校去看一眼,不知它现在怎么样了?

汽车盘旋上山 ,窗外一片葱茏,我们在石垟村下车。石垟村在群山中一个较大的山坳里,青一色的石头瓦屋错落在山坡,坡缓坡平则屋多些,坡陡则屋少些,然视觉效果,还是陡处村屋更好些,只是造屋要更辛苦更费工夫,屋前道坦宅基墙要砌得高高的,需要更多的土石方,古道穿村而过,老屋分落古道两侧或上下,村中多古木,村边山坡多竹,新出的竹笋已长得老高,中国文人对竹子特青睐对眼,说什么“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不知是矫情还是自格真的有竹子般不屈的品格,而我没这么多的矫情,我喜欢竹,还是喜欢吃竹笋,可以食无肉,不可食无笋,家人也知道喜这口,每有新笋出,必先尝为快耳。

石垟村不小,有几百户人家,村民大都要姓林,为林姓聚居地。以前这里鸡犬相闻,人丁生旺,而现在几乎空村了,村里大部分人都拖家带口下山谋生去了,只剩些留守的老人,有些老人实在舍不得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家园。一些老屋因久不住人,显得有些破败,有的甚至坍塌,屋旁路边有忙碌啄觅虫食的母鸡和懒散看家的黄狗,由于它们的存在,山村也多些人居生气。山上田地也是荒芜的多,只有近村的山园才有人种植,而种植的目的,也仅为留守老人的自用,大面积的种植 ,老人们早力不从心了。想以前哪家的田地山园不种满粮食蔬菜,稻米自给,其他粮作物,还要挑下山卖掉,购回些衣物日用品,记得班中石垟同学下山也时常帮家里挑些东西。

村中有中共永嘉县机关旧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至温州和平解放前夕,中共永嘉县机关驻地就设在村中林宝昌祖屋,永嘉县的许多革命消息和号令从这里发出,通过石垟古道传到各个革命据点根据地,古道悠悠,古村悠悠,至今记忆着一个个红色的革命故事。

离开石垟村,我们沿古道上行,走到没有古道时,领队指着一山头说,这里上去就是龙娘山最高峰九重岩了。我们于荒草径中鱼贯攀行,及登顶,顶上荒草丛生,乱石堆岗,山风猎猎。极目遥望,白云悠悠,层峦叠嶂,西北、西南处高峰高岭犹在龙娘之上。俯首石垟全貌,悠然散落在苍翠的群山之中。戍浦风貌一览无余,融入瓯江,山下鹿城、瓯海各镇及美丽的白鹿城自近而远尽收眼底。

下山入龙母宫,在宫里吃过自带的午餐,因时间还早,我们徒步走石垟古道下山。过石垟水库,古道苍幽,山寂林深,石径时陡时缓,溪水潺潺,或流于路旁,或跌于深壑,水缓则声悠,水急则声促,鸟声啼起,彼此相和。只是石路人走少了,生满了苔藓,雨后苔径湿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路上时有驴友滑倒,我也不小心滑倒了一次,所幸大家都安然无恙。

文:温州旅游体验师郑明晓,字愚之,号云溪山人,喜欢山水与旅行,自云“心与山俱寂,鸟与林同欢。人生本平淡,流水自涓涓。”



联系我们


地址: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北校区信息楼B210

邮编:325035

电话:0577-86689005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