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是政协委员和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式。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温州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温州工业发展、温州产业集聚发展及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不少发言见解独到、分析鞭辟入里。
王振滔:实体经济永远是发展之根本
会上,王振滔委员代表工商联发言表示,实体经济永远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所在,温州要加大工业投入,促进实业回归。
“受此次民间借贷风波影响,温州企业家在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愿意扎扎实实做实业。”但近年来,工业投资一直是温州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短板,可能阻碍企业家回归实业的脚步。
据了解,去年,温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但投资结构不合理,在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工业性投资不足。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温州工业投资379.9亿元,增长19.8%,与面上89.2%的投资增速相比,相差69.4个百分点。
除了投资不足,土地已成制约温州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统计,温州每年企业用地需求大致在15000亩,而近几年的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每年平均不到7000亩。此外,部分已供地未开工项目受“手续办理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策处理难”等主要因素影响,建设进度缓慢。 “当前是温州进行工业调整优化结构的阵痛期,也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工业投资总量和结构直接影响到未来温州的工业经济和规模。”王振滔说,要充分认知工业在温州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加大工业性投资力度。 他建议,政府要以完善投资考核指标为导向,加强对工业投资的重视程度,如在实现60%的投资率目标中,把工业投资考核指标进行单列等;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做大做强产业升级投资平台,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工业用地指标的争取工作;以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抓手,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引导民资参与产业集聚区的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抓好总部经济和内外温州人经济互动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鼓励温州人将大项目、好项目留在家乡,把总部设在本地。
张静:调整工业区功能 实现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发展
“三生融合 幸福温州”是温州“十二五”发展的建设目标与理念。九三学社温州市委会委员代表张静认为,推动产业适度集聚发展,通过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功能调整、改造提升,是提升温州城事品质,实现“三生融合”的必由之路。
“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发展,首先要按不同的区域进行区别对待。”张静在会上的发言向大家展现了一幅,由核心城区、东南和西部三大板块组成的,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蓝图。
核心城区内如吴桥、黎明、涂田、瓯海等工业区,临近中心城区核心区,区位优越,但产出效率低,应加快用地功能调整,提高土地价值,以退二进三为主,培育服务、科技、居住等功能。西部区域主要从事制鞋、皮革、服装、眼镜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鹿城特色轻公园区,以鞋业为主的中国鞋都、鹿城工业区;以眼镜、服装、鞋类为主的官庄、横屿工业区等,应加快产业的升级调整,向创意设计、技术密集型转变,部分适宜发展服务业的地块进行退二进三。东部区域为温州新兴战略性产业基地,应推动产业向沿海区域,如滨海园区、民科基地等集聚,利用围垦空间拓展疏解中心城区过度密集、高度混杂的产业功能,使生产与生活功能形成合理的空间分布。
她建议,政府要完善中心城区产业集聚的相关配套政策、技术规范实施细则,设立专项资金,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更为详细及切实可行的指导、扶持和鼓励;建立工业用地改造提升实施的常设机构,负责各项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监督和宣传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温州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发展。
王丽峰:非遗保护面临绝境
“有市场但无人传承,无市场亦无人传承。目前,温州许多非遗项目已处发展绝境。”政协委员王丽峰,代表民进温州市委会呼吁政府,关注非遗保护与传承正面临的诸多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此前,温州虽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但“缺乏对非遗文化品牌的引领和扶持”,使非遗保护面临“无市场亦无人继承,或虽有市场却无继承人”的发展绝境。
民间艺术依靠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介意传承,现在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随时都可能带着一身绝技离开人世。而非遗传承人自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导致许多年轻人不愿意继承这些即将流失技能。
就拯救非遗保护走出绝境,王丽峰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对已列入四级保护名录或急需及时保护的项目,予以立项保护,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保护责任主体;二要对重要传承人进行保护,非遗的精粹寄寓在传承人身上,只有传承人资深得到尊重和保护,才能有效传承非遗文化;三要对濒临灭绝的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