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温州人

当前的位置: 首页 >区域温州人 >正文

河长制,推动温州“河长治”

作者: 来源: 温州日报 日期:2023-05-30 阅读:

95条美丽河湖水上碧道绵延583.935公里,与“文体农旅”深度融合;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如今,越来越多市民感受到家门口河湖“颜值”的提升。

河湖面貌蝶变,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州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目前,全市7243名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和超过40.4万名在册民间河长,协同作战真正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全市14465条河道。

我市从2009年在瓯海瞿溪河率先试点河长制,到2013年正式发文组建河长队伍,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走出一条官方和民间结合的特色路径。

高位推动治水

构筑河长制“四梁八柱”

2013年春节,“悬赏20万元请环保局长下河”成为网络热词,我市河道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显示河道污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对此,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至今印象深刻,“当时全市有垃圾河、黑臭河815条,河道污染问题严重”。

为回应市民关切,我市随即成立建设美丽浙南水乡领导小组,治理河道污染问题。半年后,根据省里部署,我市正式推行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并在全市所有河道岸边设立“河长公示牌”,明确河道责任人。

早在2009年,瓯海就率先在瞿溪河试点“河长制”,潘胜忠与另外三位村民受聘为第一批“民间河长”。2010年,娄桥街道启动“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我市“河长制”初具雏形。

有了先行先试打下的基础,很快,我市让每一条河流都有了“监护人”。2014年2月,全市14465条河道全面推行“河长制”,由包括市四套班子领导在内的各级党政干部担任河长,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的全覆盖。同时,创新增设由属地公安部门负责人担任的“河道警长”、由各级挂钩联系单位负责人担任的“督查长”,形成温州独创的“三长共治”的责任新体系,有力推进联动治河。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不仅着眼大河大湖,2017年,我市出台了《温州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2020年)》,将小沟、小渠、小溪、水塘等小微水体管护纳入河长制覆盖范畴,打通河长责任制的“最后一公里”。

《温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温州市河道整治及长效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浙江首个治水责任追究办法)、《温州市“五水共治”(河长制)问责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发布,构筑起我市河长制的四梁八柱,激发河湖治理的强劲动能。去年,我市还建立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省首创制定《市级总河长令发布规程》。

(http://newspaper.wzrb.com.cn/newspaper?mediaKey=wzrb&classify=0&id=1&publishTime=2023-05-30&showArticleDetail=true&docId=171876&curEdition=01)

联系我们


地址: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北校区信息楼B210

邮编:325035

电话:0577-86689005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