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温州人

国内温州人

当前的位置: 首页 >国内温州人 >正文

“十四五”温州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的思路与对策

作者: 来源: 温州大学 日期:2021-04-28 阅读: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温州GDP2015年的4670亿元提高到6871亿元,年均增长7.2%,经济总量排名从全国城市第35位跨入30强。十四五期间,温州市提出GDP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奋斗目标。温州市现距该目标还差将近3130亿元,经测算,2025年全市GDP总量要突破1万亿元大关,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保持在6%左右即可实现(按可比价)。同时,为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以及在全国、长三角与沿海开放城市中的排位,十四五期间的GDP需保持更高的增速,至少不低于6.5%(追兵和标兵城市十三五以来的年均增速)。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思路与对策。

推进轻工业转型升级

温州以制造业立市,孕育了闻名于世的温州模式。近几年温州轻工业持续发展,但离时尚产业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创新支撑作用不强,品牌影响力较弱,应当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助力轻工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温州轻工业产值1473.8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4322.28亿的34.10%;2018年轻工业产值1649.69亿元,占比33.86%;2019年轻工业产值1822.40亿元,占比33.31%。温州轻工业产值逐年增加,尽管占比在下降,却保持在33%以上,可见轻工业对温州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温州涌现了一大批优质轻工企业,如服饰类的森马集团、报喜鸟集团,眼镜类的正大眼镜、泰恒集团,鞋类的奥康集团等。由于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外地轻工产业崛起等因素,温州轻工业利润率逐渐下降,企业承受的竞争压力加大,竞争优势有所削弱。十四五期间,温州应大力推进轻工业转型升级,高度重视轻工业的产品设计,坚持自主品牌,注重创新发展,抓住一带一路和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机遇新动能,扶持中小企业做大,鼓励大企业做强,着力打造中国轻工业的百年企业,努力建成世界五百强企业。

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产业链带动作用强,不仅能促进就业增加,还能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2019年,温州出台了《培育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9-2021)》,明确要引入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实现总产值5000亿元以上。十三五期间,温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过去的21.8%提高到26.4%。不过,对照先进城市,温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对缓慢,五大传统制造业在制造业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相对滞后。十四五期间,温州应大力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

培育领军型龙头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成功打造了诸如青山控股、正泰、森马、德力西等一批著名企业集团。但是,截至2020年,浙江省100强民营企业中,在温州的只有9家,数量居省内第四(杭州32家居第一,宁波19家居第二,绍兴14家居第三)。其中,前十名企业中,在温州的只有青山控股集团一家,2020年的营业收入为2626.02亿元,排名第二。同时,青山控股集团于2019年进入世界500强,是温州市首次上榜世界500强企业。

十三五期间,温州新增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29家,瓯海国家大学科技园跻身全国10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1.71%提升至2.2%左右。高新技术企业从700家增加到240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652家增加到10340家。企业总数首超30万家、增速全省第1十四五期间,温州要加快培育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打造创新协同高效的产业链生态,集聚一批成长性高、引领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推动人才向平台聚集,打造培育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同时,要积极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重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万亿计划

推动城市改造提升

作为浙江GDP排名前三的城市,温州市的房价居全省第三,仅次于杭州、宁波。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温州追兵的绍兴以及拥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嘉兴,近几年的房价也呈现上升趋势,对两市的经济总量起到重要助推作用。面对追兵,温州应更加注重发挥房地产业关联广泛、产业链长等优势作用,进一步推动城市改造提升。

十三五期间,温州持续推进大拆大建”“大建大美,拆除城中村155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8%提高到71%十四五期间,温州要增加常住人口数量、提升城市集聚功能、带动经济发展,加快旧城改造极为关键。重点是加快对老城区的整治提升。要积极改善通勤条件,着力推进都市区协同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拉动温州GDP万亿进军。

作者胡振华系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作者商泽海、徐丽媛系温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联系我们


地址: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北校区信息楼B210

邮编:325035

电话:0577-86689005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