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老网站 >资料荟萃 >温州人研究 >正文
走遍天涯路,不忘来时路!每4个温州人中就有1个在外发展创业
作者: 来源: 商学院 日期:2019-09-20阅读:

29年前的夏天,新中国“辞官务农”第一人叶康松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时刻。

相比1986年辞官务农那一次艰难的抉择,1990年的这个转折所需要的勇气并不会弱小几分。

这一年,他决定去美国创业,由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经外经贸部批准在美国创办私营企业的农民企业家。

叶康松

海外创业路,鲜花与荆棘共生。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和叶康松一样,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温州人秉持着“为了创造更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从家乡出发,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让温州人的经济版图扩展到整个世界。

诚如作家莫言所说,“世上凡是鸟儿能飞到的地方,都有温州人的足迹。”放眼全球,近70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发展创业,其中有38万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57个国家;放眼全国,有175万温州人在各地发展创业,268个城市建有温州商会。这相当于,每4个温州人中就有1个在外发展创业。

而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开始具备全球化视野,积极向海外拓展市场,甚至将工厂建到海外,在世界经济的新浪潮中寻找温州经济的新坐标。

温州日报4版

走遍世界的温商

凭借异于常人的勤奋

在意大利普拉托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一个孩子在当地走失,他不会说意大利语没关系,只要会说温州话,他就一定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这虽是一则在当地华侨中广泛流传的玩笑话,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温州人走向世界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著名温籍社会学家王春光,2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海外温州人这一特殊群体,曾多次亲赴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对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温州移民群体进行跟踪调研。

以在巴黎的温州人为例,王春光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人在巴黎主要从事服装皮包行业、餐饮业、杂货销售等。凭借异于常人的勤奋,完成资本的原始累积。“很多初到海外的温州人一天要工作15个小时,拿计件工资,挣的钱或还债,或存下来,没有其他消费。他们之所以如此玩命干活,就是希望拿到合法身份后当上老板,然后将国内的亲友带出来。”

携亲带友地出国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欧洲,而是遍及全世界。随着海外温州人人数的不断增加,温州人开始在世界各地兴办市场。中国首家境外商品城于1998年由温州商人在巴西圣保罗创立。时至今日,温商已先后在美国、芬兰、俄罗斯、阿联酋等地设立了18个境外商品城,有400多家温州民营企业进场经营;同时建成境外营销机构261家,有效带动温州商品的出口,形成温州产品和品牌输出的海外营销网络。

2012年11月,由高满堂编剧,孔笙、李雪导演的36集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在央视一套首播。该剧以温州瑞安一户普通农民家庭背井离乡,异乡创业的故事为原型,还原了改革开放以来200多万温州人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为了写作剧本,高满堂采访了200多位温州商人,彻底震撼到他的是一位名叫程慧秋的海外温商,剧中主角“周阿雨”所遭遇的诸多细节都取材自程慧秋的真实经历。

《温州一家人》一经播出,反响热烈,至今已拍了三部。走出去的温州人在这部剧里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并观照到了自己的现在。在海外华人论坛“华人街”中,有网友评论道:“‘周阿雨’就代表了我们这些在外打拼的浙商、温商,让我想起当年自己的创业历程,十分深刻。”

布局全球的温企

借力“一带一路”的东风

走出去的温州人,是温州经济走向世界的先锋队。紧随其后的是,着眼全球的温州企业。尤其是2013年我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温企布局全球的脚步,进一步加快。

在尼罗河畔,正泰已建有自己的埃及生产基地;在南临阿拉伯海的巴基斯坦,由正泰承建的多座变电站,为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酷暑送去源源不断的清凉;在西邻马六甲海峡的吉隆坡,人们拿着印有“正泰”字样的地铁卡通过由正泰电器产品“全副武装”的地铁站……作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之一,正泰集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紧抓沿线国际市场机遇,国际业务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国际“朋友圈”不断拓展。

而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不锈钢行业龙头企业的青山控股集团,近几年,在美国、印尼、印度、津巴布韦等国家的项目相继上马。特别是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建成的青山园区项目,被列为“一带一路”示范合作项目,是目前世界上不锈钢上下游产业链及配套项目最齐全的综合产业园区。截至2018年,青山印尼园区已完成投资80亿美元,占中国“一带一路”700亿美元直接对外投资的11.4%;提供直接就业岗位3.5万个,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7万新增就业岗位的12.9%。

近年来,我市还充分利用广大温籍华侨和在外温商优势,以境外经贸合作园为“桥头堡”,引导本土优质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截至目前,温州拥有6家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位列全省首位。其中,国家级园区3家,是全国拥有国家级境外园区最多的地级市。

通过多年“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温州实现了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以及从尝试性“走出去”到规模化“走出去”的转变。从最初的设立贸易机构到境外办市场,从境外投资办厂到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再从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全产业链布局向本土跨国公司成长……可以说,在对外投资方面,温州已形成了多种形式并举的格局。

汇聚群燕归巢的风景

内外联动的温州

“此心安处是吾乡。”

对于走遍世界的温州人来说,心中最牵挂的路,永远是那条回家的路。

在瓯江之畔的CBD核心区,去年落成的世界温州人家园,已成为世界温州人回乡相聚的一个汇合点,就像来自四面八方的河流在此处交融。

这一服务世界温州人的综合体,不仅成为温商回归的示范平台,更是温州2019年重点改革项目“鸟巢计划”的重要载体之一。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鸟巢计划”,趟出了一条内外互动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注入新动能——创造内外互动条件,鼓励全国各地温州商会、海外侨团和其他温籍组织回温举办年会和各类创业洽谈会、投资项目对接会、扶贫帮困恳谈会等活动,推动项目回投、资金回流、人才回乡、贸易回归,促进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

“鸟巢计划”的召唤下,今年以来,年销售额逾10亿元的湃沃电商、总投资额约30亿元的多弗金融总部大厦项目、刷新温州城市“新高度”的君康健康产业中心、位于瑞安侨贸小镇的跨境电商产业链项目相继在温落户。越来越多的温商将目光投向温州,将资源投回温州市场。据统计,今年1-7月,全市已到位内资382.76亿元,完成率75.05%,同比增长33.85%。

当前,温州正加快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步伐,以海纳百川之姿,吸引并欢迎各路人才,助力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其中当然不乏遍及全球的温州人网络。汇聚而来的八方资源,带动理念、技术、人才的迭代升级。乡情凝聚加上城市吸引力,正汇聚成一片群燕归巢的风景。

70年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当年,老一辈温州人带着“为了创造更好生活”的愿望披星戴月地出发;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新一代温州人满怀“为了创造更好温州”的愿景而回归故土,与温州发展同频共振,共生共荣!

“我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而出发”

——访中国“辞官务农”第一人叶康松

趁着叶康松回国的空档,记者日前在位于市区东游路的康松公司办公楼拜访了他。这座外观上略显老旧的办公楼,见证了叶康松创业的历史。31年前,叶康松在温州注册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浙江省第一家私营农业开发公司——温州市康松农业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并购置此办公楼沿用至今。

作为中国“辞官务农”第一人,30多年来,叶康松经历了几番人生的重大抉择,从勇敢走出国门,到将中国货卖到美国,后又将美国的生意做到中国的市场,写就了温州人海外经商的一大成功传奇。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永嘉县最被看好的年轻干部,1986年,36岁的叶康松毅然辞官下海,做回他父辈的老行当——当一个农民,开一家农业开发公司。“作为基层干部,当时我经常下乡,跑遍了永嘉很多地方,发现老百姓的生活普遍比较艰苦,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时值改革开放的新浪潮,我便想着要亲自下来搞私营经济,我认为这是条新路子。我想先去试试看,如果失败了,也好给后来者一些借鉴。”叶康松甚至毫不讳言,自己下海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家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

但追求更好生活的路,总是布满更多难以跨越的墙。虽说开农业公司当老板,但叶康松事事亲力亲为。有一次,他说自己去清水埠一带挑粪,却遇上了辞官前的老同事,老同事怕他尴尬没和他打招呼,但他看到的时候主动和他们打了招呼。“尽管当时我心里并不好受”,叶老笑着回忆这段有点难堪的往事。

为了去看更大更广的世界,1991年,他又和家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创业。养鱼、办菇场、种香菇,第一笔生意就遭合伙人欺骗,损失惨重。叶康松随即转变思路,由生产领域转投贸易领域,将中国货卖到美国。仅在短短一年后,他的公司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打火机供应商。但好景不长,1994年美国实施CR法规,市场上低价甩卖打火机,叶康松公司近4000万元的库存全部积压。

凡墙皆门,祸福相依。每一次危难关头,叶康松总是积极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从未退缩。他笑说,“没办法,我当年出国时都登报了,是不能打退堂鼓的。”在彻夜难眠的思索中,叶康松想到了西洋参,何不搞“美国货中国卖”?后来的故事,温州人都知道了,康松牌西洋参街知巷闻。

世人皆感叹叶康松的人生是一段传奇佳话,人们尤爱“传奇”之“奇”,却少人关注“传奇”之“难”。尽管如今的叶老已淡看风云,聊起这些陈年往事时,多番谦虚表示,“我的故事写过很多了,都不好意思再说了。”但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一而再地书写叶康松的故事,正因为他是温州人在海外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一大缩影。

在结束采访后,叶康松透露自己要出发赶往粤港澳大湾区考察,“祖国发展得这么快,不时常回来看看是会跟不上这个新时代的。”年近70岁的叶老,早已收获梦想中的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停止奋进的脚步。

 

来源:http://www.sohu.com/a/342091174_99906562